top of page

苏格兰威士忌简史:战后复兴、全球风潮与生产技术革命

已更新:9月14日


威士忌,这一源自苏格兰的传统烈酒,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,其中第二次大发展热潮、威士忌潮及其独特的生产制作技术,是其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。



ree

第二次大发展热潮

苏格兰威士忌的第二次大发展热潮始于20世纪中期,一直持续到1970年。这一时期,威士忌的出口量急剧增长,达到之前的3倍。这一增长促使酒厂大规模扩张和增产。例如,格兰菲迪酒厂在这一时期一口气增加了16座蒸馏器,而卡尔里拉(Caol Ila)、阿德莫尔(Ardmore)和林克伍德(Linkwood)等较小的酒厂也分别新增了4座蒸馏器。1974年,奥斯鲁斯(Auchroisk)和布拉弗(Braeval)等酒厂相继兴建。到1980年,苏格兰新增了16间麦芽蒸馏厂和2间谷物蒸馏厂,麦芽威士忌产量达到了8000万加仑,谷物威士忌更是超过了1亿加仑。


然而,好景不长,1973年底中东战争的爆发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,加上美国越战的结束,全球经济陷入衰退。消费者的饮酒选择开始转向更便宜的伏特加、龙舌兰或啤酒,威士忌的销量因此受到严重影响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情况进一步恶化,威士忌产量已经远远超过需求。

同时,全球石油产量的剧减和油价的暴涨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,国际经济再度衰退。此外,威士忌在英美年轻人中的形象也变得老派,伏特加等白色烈酒成为新宠。葡萄酒产业的兴起和税率的降低,也进一步挤压了威士忌的市场份额。


威士忌潮

在威士忌产业遭遇大萧条的背景下,单一麦芽威士忌却悄然崛起。在1960年代以前,市面上仅有少数单一麦芽威士忌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酒厂开始推出单一麦芽威士忌产品。格兰菲迪和麦卡伦等酒厂在这一时期成为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领军者。他们通过独特的营销策略和优质的酒品,成功地将单一麦芽威士忌推向市场。


尽管单一麦芽威士忌在全球市场所占比重不高,但其需求量却比产业预期的要高。在威士忌大萧条期间,许多酒厂为了应对调和商减少采购和关门潮,纷纷推出单一麦芽威士忌产品,以维持生存。这一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了一股潮流,《品醇客》(Decanter)杂志在1982年曾报道,10年前大概仅有30种单一麦芽威士忌,但由于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急速增长2倍。


生产制作技术

威士忌的生产制作技术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,主要包括发芽、糖化、发酵、蒸馏、陈年和调配装瓶等步骤。大麦是威士忌的主要原料,其淀粉需要先通过发芽和糖化过程转化为麦芽汁,再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。发酵后的酒液经过蒸馏得到原酒,不同外形和材料的蒸馏器会酿造出不同风味的原酒。壶式蒸馏器酿出的酒液品质通常比塔式蒸馏器好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麦芽威士忌的酿造。


蒸馏后的原酒一般会加水稀释到63.5度,然后放入橡木桶中进行陈年。陈年过程中,酒液会吸收木桶中的香气和风味,形成独特的口感。同一批次产出的威士忌,在陈年前都是完全清澈透明,看不出明显的品质差异,但经过陈年后,颜色和风味会发生显著变化。陈年的结果与过程不可控也无法预期,因此每一批次的威士忌都会有所不同。


ree

在调配装瓶阶段,酒厂会根据不同批次、年份和风味的原酒进行调配,以掩盖某些酒液的缺点,让每批出厂的威士忌风味口感更为接近与均匀。同时,一些独立装瓶厂也会购买原酒桶进行自行调配和装瓶销售。


总结

综上所述,威士忌的第二次大发展热潮、威士忌潮及其独特的生产制作技术共同构成了其丰富多彩的历史。在经历大萧条后,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崛起为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。随着消费者对威士忌品质和口感要求的不断提高,相信这一传统烈酒将会在未来的市场中继续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 

Comments


Best Sellers

所有產品

一起
有酒今晚吹

葡萄酒成熟时

干邑那些事

威士忌寨城

bottom of page